德國/ 丹麥研究所申請心得(生物類、英文學程)
# 前言
當初進入生科系只是指考分數不順,所以一上大學就發現比系上同學晚起步非常多(有的可能有參加過競賽、甚至已經待過實驗室)。因為不知道自己興趣為何,一路讀下來也並沒有特別的目標。只是漸漸地發現這個學門可能需要往國外發展,才從大三逐漸萌生出國的念頭。有鑒於歐洲生醫相關的錄取文實在偏少,自己這段期間單打獨鬥的時候覺得蠻煎熬,所以想分享一下經驗,希望可以給學弟妹一些方向。
# 申請結果 (All M.Sc. programs)
[Admissions]
• Chemical Biotechnology -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3/7)
• Biochemistry -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3/31)
• Nutrition and Biomedicine -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4/22)
• Molecular Biosciences, Cancer Biology - Heidelberg
University(5/12)[Rejections]
• Biology -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3/12)
• Molecular Biomedicine -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3/9)
• Human Biology -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5/16)[Withdrawal] (通知面試,但因已申請上海德堡所以取消)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LMU)[Decision]
• Molecular Biosciences, Cancer Biology - Heidelberg
University[Scholarship]
• 宗倬章教育基金會碩士獎學金 (800 Euro/ month, maximum 2 years)
# 申請背景
[Education]
• B.Sc.,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NTHU)(2016-2020)
Major: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Min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GPA: 4.13/4.3 ranking: 1/46[Test Scores]
• IELTS: 7.0 (L7.0 R8.5 W6.0 S6.0)
• Goethe-Zertifikat A2[Research Experience]
•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t NTHU (1.5 yrs)
• Poster presentation, 2019 Annual Meeting of TSMRM, Taipei, Taiwan[Publication]
• 5th author of a conference paper(申請時尚未發表所以未寫在CV中)[Honors and Awards]
• Young College Elite of 2020
• The 4rd TCI Academy – 2020 Winter Camp Team Awards (2nd place)
• 2019 Shen’s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 Outstanding Award
•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ject Granted by th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THU
• The Shun-Yi Zhu ZyXEL scholarship
• Dr. Hong, Ph.D. Memorial Scholarship
• Academic Achievement Award*6
• Dean’s List*6[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Volunteer of Stray Animal Association of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ounty, Taiwan
• Volunteer of TRANS Biomedical Conference 2019, YongLin Healthcare Foundation, Taiwan
• 92 hours German Language Course, Albert-Ludwigs-Universistät, Freiburg, Germany
• Director of Activity Division, Kaohsiung Group Association, NTHU
• Volunteer in Yunnan, China
# 選校策略
當初選擇歐洲的學校而不選擇美國學校只是單純因為碩班學費太貴而且完全不想考 GRE,雖然有考慮過試試看美國博班,但是不確定自己是否有這個熱情堅持下去,所以還是決定先讀個碩士,並且因為德國大部分州是免學費的,所以就先鎖定德國。雖然德國學校不像美國重排名,但還是在一開始選校的時候先看了DAAD的學校 list,選擇 ranking 前三高的,再到各校找有哪些 program 並且稍微看了一下課程安排以及 faculty 就決定了。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則是在申請時發現這個學校的生物排名意外蠻高,但在台灣知名度卻不大,也就是抱著拿到獎學金才可能去讀的心態申請。個人覺得自己選校實在有點果斷,也沒有申請保底學校,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在這部分多想一些自己想要的未來,而不是一味追求學校排名。
最後確定學校program後可以整理一個 excel 表格,我自己是有包含 CV 要求、SOP、LoR、是否筆試、面試、語言要求和 deadline。認真一點可以再整理自己有興趣實驗室的 research topic,對之後整理資料和丟申請都蠻有幫助的。
# 各校申請攻略
# CV, SOP, LoR
我大概是暑假開始準備這些資料,爬了蠻多ptt的經驗文,留學版有很多大神的模板和介紹,我自己準備的時候蠻隨性的,所以就不著墨太多。
CV準備時是在網路上找了一個順眼的模板,包含了education, research experience, technical expertise, training and certificates, honors and award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共兩頁,時間排序是倒序。基本上 CV 只要讓人讀起來舒服,簡潔有重點即可。另外就是 CV 盡量滿頁,不要弄出個半頁或一頁半就不太好看。
SOP也是上網看了一些範例,也去圖書館借了 Graduate admissions essays 這本,大概花了兩個禮拜斷斷續續寫出來第一次的草稿。因為自己英文寫作實在不太好,所以除了請實驗室學姐和一個美國老師幫我看之外,也有花小錢請潤稿。網路上有很多SOP攻略,就不在這裡獻醜了。
申請到一半才發現這幾所學校都不用看LoR,所以就沒這方面的煩惱了哈哈哈。但還是要注意的是平常就要和教授打好關係多刷一些存在感,因為申請學校數量較多,像美國大部分都需要3封,也不好意思全部請一個教授幫忙。另外最好就是提前2個月先通知教授,也可以整理一個表格(包含希望提到的特點、學校特殊要求、deadline之類的)給教授們,基本上就是越早越好,畢竟他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 德國大學
申請德國研究所時期常常某一瞬間會氣到翻桌,因為要準備的資料和要求實在太多(大部分還需要你的高中畢業證書和指考or學測成績單),每個學校又多多少少有些不同,有些還需要寄紙本的到德國。所以我到最後直接放棄,不管哪個學校全部先準備好最完整的資料,再一份一份核對刪減。以下是各大學需要繳交的資料和準備方法(因為是看自己的筆記所以有疏漏還請見諒)。
[Heidelberg University 海德堡大學]線上註冊後資料全部紙本寄去學校。共包含了CV、SOP、英文能力證明、護照影本、英文成績單、高中畢業證書、指考(or學測)英文成績單、線上註冊單印出來後簽名、credit證明、實驗室經歷證明。[LMU 慕尼黑大學]LMU比較特別的是除了寄一份紙本資料給program之外,還需要再寄一份給他們的international office(類似我們的全球事務處),而只有當你被兩者都錄取之後才算成功錄取。
program本身需要的資料有:CV、SOP、英文成績單、英文能力證明、credit證明、實驗室經歷證明。
international office則需要:application form、CV、中英文成績單、中英文預計畢業證明(or畢業證書)、在學證明、高中畢業證書、中英文指考(學測)成績單、各種活動證書。[TUM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算三所裡面最簡單的,全部線上繳交就好,但要先申請一個類似他們的學校帳號。資料包含了:application form、CV、SOP、Uni-assist證明、英文成績單、護照影本、大頭照、英文能力證明、各種活動證書、Curricular analysis(線上填好直接印出即可)。
其中寄紙本資料的需要進行認證。我自己本身只要是學校發放的資料(e.g. 成績單、在學證明等)都是到學校註冊組買信封彌封蓋章(比較方便也不用花很多錢),其他的資料則是到台北 101 的德國在台協會公證。協會公證不需預約,只公證影本,並且若證書是雙面的必須雙面都要影印(e.g. 雅思成績單),不然他們會叫你去 35 樓的 7–11 重新影印。公證 3 份以內免費,第 4 份就是以每份 5 歐計算。每 1 份可以包含很多資料,只是公證完這份資料會被釘在一起,所以只能 for 一所學校。另外一種公證方式則是法院公證,但因為我沒詳細了解所以就不多加贅述。
Uni-assist 有點像是一個預先審查的機構,先過濾掉基本資格不符的學生,有些學校會與它配合。以學校數量計費,第一間 75 歐,第二間以上每間 15 歐。Uni-assist 在 2019 有大改版,之前參考別人的心得時感覺蠻複雜,但自己弄起來好像也沒那麼可怕(?)基本上就是在 Uni-assist 官網上填好學校資料並將 application form 印出來簽名,繳費後,另外寄一份紙本資料到官網提供的地址上,同樣包含了application form、英文成績單、在學證明、英文能力證明。這些資料依舊需要公證,但因為 Uni-assist 可以直接承認影本的 IELTS 成績單,所以我自己本身是其他資料全部都在學校認證就寄出了。我從送出到收到 VPD 大概一個月,官網說整個程序可以抓 4~6 週。
讓我比較抓狂的是歐洲學分 ECTS 和台灣的學分概念完全不一樣,台灣大部分是 1學分= 1小時,實驗課甚至 1學分 = 數小時,但是歐洲 1 ECTS 約等於 20–30 小時學習時間,而這些時間不只包含實際上課,還包含自己回家唸書的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直接換算(e.g. LMU 畢業需要 180 ECTS 以上),但是德國和丹麥的學校又非常注重你大學修過的課及時數。當初為了學分轉換花了非常多心思,清大註冊組只能提供 1 學分= 18 小時的證明(一學期 18 週),沒辦法直接換成 ECTS。我當初寄信給各大學詢問他們對於學分轉換的要求,最後是拜託註冊組客制了一份大學部最低畢業門檻 4 年 128 學分的文件,再與對方學校的畢業門檻按比例換算出 1 ECTS 等於多少台灣 1 學分,並把這些證明一並附上,所以每個學校也都不一樣。其中可能是因為 TUM 比較多台灣學生,所以對方 email 中直接告知 1 學分= 2 ECTS,但建議大家還是提前寄信詢問這部分的要求。
另外,LMU 和 Heidelberg 要求學生要有 Bachelor thesis 的經驗,或是能提供相對應的證明。因為清大不要求學生寫學士論文,所以我是自己寫了一份實驗室 1 年半經歷的證明和專題名稱,用生科系的紙印出來後請指導教授簽名。
至於寄送德國我是選擇 DHL,7–11 就可以代收。先在 DHL 官網填好資料再去 ibon 印出,直接交給店員就可以了。寄到歐洲一份是 $900。
# 丹麥大學
[Copenhagen University 哥本哈根大學]
相較於德國申請,哥本哈根大學的申請根本神一般簡單。全部皆為線上申請,只需繳交電子檔,也不需要公證。資料不外乎就是 CV、SOP、英文成績單、英文能力證明等。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學校會針對不同的 program 額外要求課程相關的文件。我申請的 programs 是指定領域中大學全修過的課,我是把課程名稱與課程簡介全部貼上(部分是直接複製老師給的大綱,有些老師沒給大綱或是中文大綱的話則是自己翻譯),然後再拿去開課系所的系辦請行政人員蓋系章。Copenhagen 非常注重學生大學修過的課是否符合他們的要求,像是我申請 Biology program 就因為修的課不符合他們的要求而被拒絕(我甚至修了 159 台灣學分)。
學費一學期25萬台幣(depend on programs)的哥本哈根大學會自動考慮申請人的資格是否符合他們獎學金的資格,所以不需另外準備申請獎學金的資料。當初就是抱著有申請到獎學金才去讀的心態,後來沒有申請到獎學金就決定不去了。
# 筆試與面試
德國的三所大學皆需要面試,但 TUM 本身我是直接錄取所以就沒有這個環節。
[Molecular Biosciences — Heidelberg University]
海德堡這個program又下分為7個小分支,每個人可選擇兩個志願,各志願有自己的筆試面試過程。我的第一志願為Cancer Biology,第二志願為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我一開始先被Cancer通知面試,但後來MCB也寄信給我說雖然被我的第一志願通知面試,但也想先讓我筆試看看,所以時間順序就變成
MCB筆試 → Cancer面試 → Cancer通知錄取
Cancer的面試是請2位類似博後或研究人員,一開始寄信告知面試為20分鐘,但最後面試完總共大約花了40分鐘。面試內容首先報告自己的專題5分鐘,對方問了一些專題內容。接著問了自己最喜歡的某個實驗,並深入此實驗的詳細步驟和原理(我回答Western blot覺得根本是挖坑給自己跳哈哈哈)。再來問了一些生物知識的問題(apoptosis、epigenetics之類的),最後問申請的動機,以及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個過程其實蠻愉快的,對方也非常友善也會引導你回答,畢竟我一開始真的很緊張XD。總的來說感覺對方除了測試你是否有基礎知識,更多的是在了解你的個性、看你是否能用英文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展現自己的熱情很重要。
MCB的線上筆試則是考一些基本問題,我自己是沒怎麼準備就直接考了,這個沒什麼壓力。但這次有考COVID-19的問題,所以時事可能可以關注一下。
[Human Biology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 LMU]
LMU 這兩個學程的線上筆試真的驚為天人,官網上有給非常大略的方向,但我考完還是覺得傻爆眼。雖說是大學範圍,但像是 Human Biology 考試內容中的 neuroscience part 的題目我全部不會寫而且很多名詞也沒看過(可能部分是因為我本身真的很討厭 neuroscience 就沒研究),或者是問你人體中總共有多少個細胞、總共有多少個基因 bp、iPSC 在德國合不合法之類的,考完還是覺得很荒謬,不過部分也是因為我沒有準備直接上戰場的緣故。另外要注意的是因為今年 COVID-19 的緣故全部改成線上筆試,不然正常來說應該要到台北歌德學院考試,並且還要另外付一筆監考費。
考完筆試後對方會評估你是否符合資格才會進行到面試關卡。我 Human Biology 在筆試完後就被刷掉了,MCB 則是在6月中才要面試,但因為已經申請上海德堡大學,所以婉拒了面試。
# 獎學金
不論歐美,碩士的獎學金實在比較少。宗倬章獎學金是宗倬章教育基金會出資,委託 DAAD,每年篩選 5 位學生提供每個月 800 歐(約台幣 26000),最多兩年的獎學金。這個數字對學生來說其實不小,幾乎可以抵掉國外大半的生活費。聽說一年比一年競爭。
申請資格:
在台灣取得學士學位,畢業成績平均 85 分以上者,申請就讀碩士學科領域為:理工、自然學科,商管科系。
一階準備資料:
大學成績單、畢業證書(在學證明或預計畢業證明)、申請表、CV、SOP
二階面試:
今年改為團體面試,我們這組4個人面試約 40~50 分鐘。面試官有 4 位,包含 DAAD 主任、一位研究人員代表、一位德國在台協會代表、一位宗倬章基金會代表,面試的問題主要是由你的經歷以及對德國的一些基本了解/看法有關,並不會太著重與專業知識的問題,包含自我介紹、動機、對德國的印象(非學術方面)、如何連接台灣與德國、如果沒拿到獎學金還會去德國嗎等等,可用英文或德文回答。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面試官表示,很多人的 SOP 都是修改之前學校申請時的 SOP,都沒有提到以 “獎學金” 為出發點的觀點 (我就是其中之一 QQ),是未來要申請的同學可以加強的部分。基本上只要面試過程保持從容自信、表現對德國的熱情、努力展現自己與德國曾擁有的連接(e.g. 當過交換學生、德國語言班、自助旅行、學了很長時間的德文等等),都是有可能成為獎學金得主的。
# 心得
因為沒有清大學長姐有申請過這些 programs,所以申請幾乎都是自己來,包含了上網找資料、想盡辦法找已經在就讀的台灣學長姐、跑了好幾趟註冊組讓負責的阿姨都認識我、寄了十幾封 email 詢問學校的要求(同時還要忍受德國人回信的超低效率)。在今年 5 月的時候除了應付必修課的期中考、實驗室專題和海報比賽,所有的筆試和面試都擠在這個月,說真的,真的壓力很大也非常崩潰,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直接接受 TUM 的 admission 就不用再擔負那麼大的壓力。但是發現若是沒有撐下去,我就沒辦法獲得那麼多特別的經驗,也沒辦法有更多的選擇去邁向自己未來。而學到最多的就是任何東西不明白不清楚的絕對要問,而且是往死裡問,這不僅只適用於申請學校,也適用於我們學習新知時。每個人所處的的情況都不同,而透過問問題不但可以節省時間不繞彎路,還可以加深對方對你的印象,若是教授的話可能可以進一步加深聯繫而拿到好的推薦信。
回首,發現在申請的時候對自己有很多的疑問與質疑。從準備 CV 開始就感覺好像在梳理自己大學 4 年來到底做了什麼,這一趟走下來到底有沒有辜負自己、讓自己後悔。我開始思考自己二十年後想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地位,想對這社會做出什麼貢獻,人生目標到底是什麼,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 我算是一個標準的普通台灣學子,沒有什麼特別的夢想,對任何事物都算可以接受,但也不到特別熱愛。所以決定出國的念頭除了是因為台灣生科發展實在太慢,還有就是單純想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覺得自己的夢不該只局限於台灣而要放眼全世界。我該怎麼辦?該往哪走?該走快點還是走慢點?要和誰一起還是一個人前進?我一直提醒自己
不要安於現況,心要大一點。
我很感謝在申請之路上有男朋友的鼓勵和談心,也聽我常常抱怨、帶我出門散心,沒有他我大概在這段期間都是低氣壓狀態。我們都是秉持一個 “趁年輕不衝,以後就沒機會也沒心力衝了” 的心態,趁現在還沒有顧慮,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時候好好把握機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也很感謝申請路上被我騷擾的陌生學長姐、給我建議和幫助的指導教授CRC、同屆也想申請丹麥又跟我一樣輔系/雙主修化學的小伙伴、lab 裡幫助我實驗專題的學長姐、一起喝酒聊天雄友二家小圈圈、大學期間幫助我非常多的神人級化學系室友。
當然最感謝的還是在背後義無反顧支持我的父母。不管是金錢上還是心靈上,不得不說你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讓我無後顧之憂地追尋我想要的東西,也支持我所做出的任何決定!!
申請國外大學這段期間,讓我更清楚對自己的定義、信念與價值,了解自己追求的目標,也更加獨立與成熟。希望自己的經驗可以幫助到未來想到德國的學弟妹,如果有任何問題也都可以在下面留言聯絡,也祝你們未來申請順利。